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撑,对为我省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科学技术人员和单位给予奖励,4月13日,河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石家庄召开。我校获得河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一项、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一项。
由土木工程学院刘庆宽教授主持完成的项目“大型风敏感结构的风效应及控制优化技术”荣获河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该项目通过产学研合作的方式进行科研攻关,在研发风洞试验技术的和测试设备的基础上,提出了精确的结构风/雪荷载计算方法,研发了系列风致振动控制措施和结构优化设计方法,成果在北京冬奥会、全球首例双塔斜拉钢构组合体系桥—长安街西延线新首钢大桥、最大跨度空间网架工程—塔山电厂大跨度钢结构等国内外300多项大型工程中得到成功应用,提高了结构抗风安全性并降低了工程建设费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由电气工程学院孙晓云教授主持完成的项目“金属材料缺陷电磁无损检测可视化关键技术及应用”荣获河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该项目按照基础理论创新、关键技术突破、系列设备研发、工程示范应用的思路,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类型传感器和多用途系列化电磁检测仪器,提高了检测灵敏度,降低了误检率,检测结果可视化可直观反映缺陷位置、大小及三维分布特征,是装备质量保障、设备状态监测、灾难性事故预防不可或缺的关键技术。相关成果在国防、钢铁、铁路及其他领域得到推广应用,社会、军事、经济效益显著。
近年来,学校加强了对科研成果报奖工作的有效组织和全过程服务管理,科技处深入学院、科研团队调研指导,通过实施重大科技成果培育,组织校内预答辩等多种形式帮助报奖团队凝练材料,进一步提高申报项目质量,学校获高等级科研成果奖的命中率取得了新的突破。
(科技处)为推进2022年国家基金等各级各类项目申报,2月6日下午,我校组织召开专题工作推进会,副校长郭文武出席会议并强调国家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申报正值冲刺阶段,各院(系、所)要充分重视,齐心协力,确保组织和保障工作取得实效,力争好成绩。交通工程协同创新研究院院长白自立、国际学院书记李惠军作专题辅导,各院(系、所)科研工作负责人等近30人参加会议,会议由科技处处长王书海主持。
郭文武指出要以国家基金项目申报为抓手,推动开展各项科技工作,发挥国家基金对人才培养、科研团队建设和学科学校发展的重要作用。他讲到,做好国家基金项目申报工作要从四个方面发力:一是各院(系、所)要积极动员、认真谋划、科学部署;二是广大老师要拓宽视野、踊跃申报、凝练提升,发挥科研团队作用;三是要科教融合,教学与科研协同发展,各院(系、所)与机关部门相辅相成,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力;四是要加强组织管理,重视交叉学科,引导强弱学科的互补促进,强化校内外科研合作交流,提高整体申报质量。
根据近期科研工作的实际情况,郭文武提出了几点要求,一是要增强科研全过程管理,强化项目执行、奖励申报、成果转化中的团队意识,树立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二是继续发挥并关注对冬奥会的科技支撑,强化服务地方和区域经济作用;三是及时梳理校内科技资源,提前谋划做好科研骨干和创新团队的培养计划;四是重视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发挥教师的科研长处,积极引导、凝聚优势,争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五是要结合学校的学科布局与调整,形成适应新形势下的科研发展新格局和新理念,共同推进学校科研工作再上新台阶。
会上,各院(系、所)主管科研领导分别发言,汇报了本单位国家基金等各类项目的申报情况,并主动分享筹备经验、发表意见建议,白自立就《大学科技园建设》、李惠军书记就《科技开放合作》作了专题辅导,科技处对项目申报和成果转化等工作进行了布置,对申报期各类项目的政策变化、注意事项进行了解读,对近期下发的《河北省科技成果评价工作指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工作指引》等文件进行了传达。
(科技处)2021年12月30日,学校召开2021年度科研管理工作会议。党委书记杨绍普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全体科研工作者要努力提高科研水平,做好筹划、多措并举、勇毅前行,争取更多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和成果,为扎实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副校长郭文武、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朱永全出席。科技处处长王书海主持。
杨绍普对本年度学校取得的科研成绩给予充分肯定。他分析了学校学科评估和双一流建设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提出十四五期间争取“三大一基”战略构想,着重强调学校科研发展要从四个方面发力:一是要充分认识构建高水平师资队伍的重要性,努力打造一支能打敢闯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强化科研团队建设;二是要高度重视并着力处理好平台申请、建设和科研队伍支撑之间的关系;三是要全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支撑地方经济发展,增强服务川藏铁路重大工程建设的使命感,以京津冀协同、冬奥会技术支持、雄安新区建设为抓手,强化服务河北的责任感;四是要扎实推进学校“十四五”规划的落实工作,发扬“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铁道兵精神。会上,杨绍普还为学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安全工程与应急管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等3家获得本年度科研绩效评价优秀的单位颁发荣誉证书。
郭文武做2021年度学校科研工作报告。他全面梳理了学校本年度取得的成绩,细致分析了科技发展在国家层面和行业领域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进一步明确了学校推进科研工作发展的各项战略举措。他希望相关部门要以新时代科研评价改革为抓手,不断优化和完善科研管理制度设计,构建高质量科技创新组织体系,并以实施高质量科技创新为核心,奋力推进学校科研工作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大转化、大交叉工程。
安全工程与应急管理学院副院长张耀辉、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耿立艳、国家重点实验室顾晓辉、土木学院胡指南分别代表单位和个人做了典型经验交流发言。机关相关单位负责人、各学院系所院长、科研副院长、科研秘书、科研代表等70余人参会。
(科技处)2021年12月27日,科技部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了《中国卓越科技论文产出状况报告》,我校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马增强教授发表的学术论文“基于变分模态分解和Teager能量算子的滚动轴承故障特征提取”入选2020年度“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实现了我校在这一领域零的突破。该论文于2016年发表在《振动与冲击》第35卷13期。
据悉,2020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从2016-2020年CSTPCD收录的中国自然科学领域1952种中文期刊,并以我国作者为第一作者的45.16万篇论文中遴选产生。本年度遴选出的100篇论文分布于31个学科,分属于82个机构,其中高等院校65篇,研究所20篇,高校附属医院和其他医院9篇,公司6篇。高产机构为清华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江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四所高校均有3篇入选。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开展的“中国卓越科技论文”项目,旨在引导科技管理部门和科研人员从关注论文数量向重视论文质量和影响转变,鼓励科研人员发表国际高水平论文,也重视发表在我国国内期刊的优秀论文,该项目自2007年以来每年遴选一次。参选论文以5年为滚动周期,在《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的基础上,结合SCI、EI、CPCI-S、SSCI、MEDLINE和SCOPUS等权威数据库,经过严格的遴选程序和数据统计,遴选出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和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
(科技处)12月24日上午,我校召开第五批校“优青计划”结项成果汇报会。党委书记杨绍普、各院(系、所)主管科研副院长以及校优青代表共30余人出席会议。会议由科技处处长王书海主持。
会上,杨绍普对优青项目汇报依次做出针对性点评。他指出,自学校启动“优青计划”并持续实施后,科技成果产出丰硕,对学校科研发展和学科建设的支撑效果显著,并表示“优青计划”不仅仅是项目的支持,更是对优青人才的重视、培养与肯定,希望优青们能够肩负起责任与使命,发挥个人成长的示范引导作用,影响带动学校青年教师,助推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
随后,杨绍普对青年教师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找准科研方向,探索值得终身奋斗的科研方向;二是科学研究重在落地,要把成果应用于工作和工程实际中,服务地方,服务社会;三是注重团队建设,鼓励组建团队,形成百家争鸣,拓宽研究领域,培育新的科研增长点;四是要胸怀远大理想,制定好科研规划和实现路径,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实现人生价值,争取更多高水平成果。
我校优青计划始于2013年,截止目前共有106名教师获得校“优青计划”资助,校优青取得的高质量成果已占据学校半壁江山。在此次第五批优青结项汇报会中,郭进等11名校优青汇报了个人研究工作、取得成果、心得体会,提出了个人发展、团队创建、科研合作等诸多意见建议。各位优青、院系科研院长也就学科交叉融合、科研方向凝练、科研领域拓展、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进行了充分沟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