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铁道大学科技处、图书馆合办)
目 录
-
国内首套兆瓦级液态空气储能电站联合调试一次成功
-
高铁技术树起国际标杆 支撑铁路高质量发展
-
攻坚!创新!国之重器再爆新装备
-
长三角诸多“世界之桥”创造多个世界第一
-
中铁建大桥局入围国际隧协“超越工程奖”
-
中铁十四局一项科技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
中铁二十局牵头研究课题荣获中国钢结构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
铁四院9项工程荣膺第二十届詹天佑奖
-
中国铁建大桥局5项工程斩获詹天佑大奖
-
中铁十六局斩获两项詹天佑大奖
-
中国土木东非公司荣获第二届工程建设企业施工工法大赛一等奖
-
中铁十八局四公司获省级工法一项
-
“奋进号”TBM成功创造单机掘进世界最长纪录
-
科技赋能智慧建造 跑出施工“加速度”
-
穿黄隧道智能化建造推动我国盾构施工技术创新发展
-
“智”造装配式桥梁 “数”立新建造标杆
-
世界最大吨位非对称曲线斜拉桥成功转体
1. 国内首套兆瓦级液态空气储能电站联合调试一次成功
9月30日,由我校与河北建投集团联合承接的河北省科技厅2023年首批“揭榜挂帅”项目——国内首套兆瓦级液态空气储能电站,继电站一次受电成功、膨胀发电系统首次并网发电后,再迎重大里程碑意义节点——联合调试一次成功,实现从理论设计到实际应用的精彩跨越。此次调试成功,验证液态空气储能技术的可行性与稳定性,为后续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液态空气储能项目由我校机械工程学院折晓会团队负责提供科研理论研究和技术支持,河北建投集团负责科研成果的应用转化实践探索,进行工程化构建、产业推广以及项目投资,双方共同推动液态空气储能技术的示范应用和产业化推广。经过项目团队不懈努力,项目近一个月连续突破重大里程碑节点:9月3日,电站一次受电成功;9月23日,膨胀发电循环并网发电成功;9月30日,空气液化与膨胀发电循环联调成功。
面对液态空气储能产业化的国际技术难题,项目团队精准定位蓄冷系统温度梯度大、能量品质衰减快,深冷低温换热设备疲劳应力大,空气净化设备能耗高,压缩热利用不充分等关键技术难点,充分发挥人才、专业技术优势,自主研发关键核心设备与集成工艺系统,首次提出并验证了蓄冷温跃层调控技术、分级换热抗疲劳技术、超低能耗空气纯化技术、系统热电分储联供技术等,实现电站主设备国产化率100%。同时,自主开发的国内首套液态空气储能控制系统通过了设备单体调试、系统联合调试的实践检验。这一系列创新技术的成功应用,不仅解决了液态空气储能系统在实际运行中的诸多难题,也为我国大规模长时储能技术产业化发展作了有益探索。
石家庄铁道大学
2. 高铁技术树起国际标杆 支撑铁路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十余年,铁路科技创新成果丰硕、捷报频传。
从“铁路密布,高铁飞驰”“复兴号高速列车迈出从追赶到领跑的关键一步”,到“我国自主创新的一个成功范例就是高铁”,再到“高铁技术树起国际标杆”……对铁路科技创新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给予高度评价。
嘱托植于心,期望践于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对铁路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和行业领军企业作用,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铁路自主创新之路,铁路总体技术水平迈入世界先进行列,高速、高原、高寒、重载铁路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为勇当服务和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火车头”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当好“大链长”,构建协同高效的铁路创新组织体系,高铁自主创新领跑世界
6月24日,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复兴号高速列车项目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点赞中国高铁。
奋楫者先,创新者强。
复兴号采用的254项重要标准中,中国标准占84%。由此开始,我国建立了完整的中国高速列车技术标准体系。
从2013年12月中国标准动车组研制项目启动,到2017年9月复兴号高速列车在京沪高铁以时速350公里投入运营,再到CR450动车组样车正在紧锣密鼓研制……一路走来,中国高铁何以领跑世界?
答案清晰坚定——
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和行业领军企业作用,集中力量办大事!
国铁集团自觉当好铁路大产业链创新链“链长”,牵头组建铁路科技创新联盟,促进了铁路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牢牢把握铁路科技创新主动权。
看机车车辆——成功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涵盖不同速度等级、不同动力方式、不同编组形式、适应各种运用环境的复兴号系列化动车组,主要性能指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看通信信号——成功研发涵盖时速200-350公里不同速度等级和运行要求的高铁列车运行控制技术,构建了列控系统技术体系和装备体系。
看牵引供电——在高速接触网设计、系统调试等核心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为世界最大的高铁网提供了强大的电力供应保障。
创新“一子落”,发展“满盘活”。
目前,CR450科技创新工程正扎实推进,更高速度、更加安全、更加环保、更加智能的新一代动车组加速驶来。
面向主战场,扎实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应用,铁路科技创新成果丰硕
东海之滨,复兴号智能动车组仅用10多秒就驶过福厦高铁安海湾跨海大桥主桥。作为全线最后一座合龙的跨海大桥,如何实现“时速350公里高铁列车跨海不减速”?
科学抗风防腐、积极应用新技术新材料……面对复杂的自然环境和造桥工艺等世界级难题,铁路建设者开展多项科技攻关,确保我国首条设计时速350公里的跨海高铁如期建成通车。
党的十八大以来,适应我国地质及气候条件复杂多样的特点,国铁集团扎实推进铁路工程设计建造关键技术自主攻关和产业化应用。我国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在各种气候环境和复杂艰险地质条件下建设和运营高铁的国家。
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实现多项“世界首创”,世界上结构最复杂、埋深最大的地下高铁隧道京张高铁八达岭隧道顺利贯通……中国铁路成功掌握世界级大跨度铁路桥梁建造技术和复杂地质条件下长大隧道工程建造技术。
创新驱动,让发展有了新动能。
国铁集团坚持全路一张网和调度集中统一指挥,全面掌握复杂路网条件下长距离运行的铁路运营管理成套技术,建立了适应国情路情、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铁路运营管理体系。
安全保障更有力——构建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高可靠安全保障体系,科技保安全能力显著提升。
运输组织更高效——精准实施“一季一图”“一日一图”;成功研发列车调度指挥系统,在沪杭高铁实现3分钟列车追踪间隔运行。
运输服务更精准——打造全球访问量和交易规模最大的12306新一代票务系统,推进铁路货运95306电子商务系统整体升级,全力服务群众出行和国计民生。
扩大“朋友圈”,加快推动国际铁路技术交流与合作,助力世界铁路发展
“太酷了!它就像闪电一样快!”一列银红涂装、配有印尼国宝级动物“科莫多龙”纹理的高速动车组载着旅客驶出雅加达哈利姆站,一路从零加速到时速350公里。随着雅万高铁开通运营,中国高铁“出海”迎来里程碑时刻。
雅万高铁是中印尼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的“金字招牌”,是中国高铁首次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在海外落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自力更生、开放合作,中国铁路科技自立自强捷报频传,创新成果惠及世界。
强化国际交流合作,国铁集团积极承担和参与世界高铁大会等重要国际活动。2023年11月,国铁集团成功举办第十六届中国国际现代化铁路技术装备展暨世界铁路合作发展论坛,向世界充分展示中国铁路科技创新成就。
七十五载波澜壮阔,新时代再谱新篇。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国铁集团将锚定科技强国建设目标,踔厉奋发、守正创新,不断提升铁路科技自立自强能力,加快发展铁路新质生产力,奋力推动铁路高质量发展、率先实现铁路现代化取得新成效,为服务和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人民铁道报
3. 攻坚!创新!国之重器再爆新装备
10月5日,由中铁十五局地下工程有限公司参与研发的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新征程号”成功下线,该设备将服务于全国首座全程浅埋超大直径泥水盾构隧道和全国首座三线高铁交叉施工隧道——沪渝蓉高铁宝山隧道建设。
“新征程号”设计研发聚焦“动作智能化、数据智能化”,以“精准、高效、安全”为目标导向,集径向钻孔、埋管、注浆于一体,同时具有钻孔注浆自动化控制、钻机三维建模、钻孔注浆精准定位等十大功能的新设备。系统通过三维扫描仪+视觉处理技术,构建隧道管片三维轮廓,识别定位注浆孔。同时配备120度内任意旋转的两个机械臂,依托钻机空间运动模型,实现三维空间内灵活转动和定位,自动控制钻机自由度动作,从而达到精准钻孔、埋管、注浆的目标要求。
“新征程号”采用的“智能化钻孔注浆一体化设备”是目前国内首次应用于高铁隧道内的智能化设备,与传统人工注浆相比,节约人工成本近1倍,能将传统钻孔时长由20分钟/个缩短至5分钟/个,大幅提高施工工效。此外,该设备的使用还能有效解决因人工操作误差而导致的角度偏差、深度偏差,确保盾构施工标准统一,使得注浆更为饱满和充实,确保洞内加固质量,保证施工安全。
作为新设备,它的设计使用将从缩减人工成本、提升注浆工效、保障安全施工等方面提升项目安全生产质量,后期经过加工改造可重复使用在其他类型盾构机设备中,为项目降本增效创造巨大空间。
中国铁建
4. 长三角诸多“世界之桥”创造多个世界第一
崇启公铁长江大桥,世界在建最大跨度双塔双索面公铁两用无砟轨道斜拉桥;
张靖皋长江大桥,世界在建最大跨度悬索桥;
G3铜陵长江公铁大桥,世界首座双层斜拉—悬索协作体系桥……
这些长江上在建的桥,都在长三角,任何一座都是世界级的工程。
崇明又建一座跨江大桥
从高空俯瞰,崇启公铁长江大桥十多个桥墩已经破水而出,宛如横跨长江的一串串珠。这座在建的世界最大跨度双塔双索面公铁两用无砟轨道斜拉桥,日前已完成了整体进度一半以上。
崇启公铁长江大桥是上海至南京至合肥高铁的控制性节点工程,全长4.09公里,横跨长江入海口北支航道,上层为双向6车道、时速100公里的一级公路,下层为时速350公里的双线高速铁路+时速250公里的双线城际铁路。预计2026年底,大桥主体结构施工完成。
崇明是长江的尽头和入海口,万里长江由此汇入中国东海。
在崇启公铁长江大桥之前,崇明还有两座长江大桥。一座是2009年通车的上海长江大桥,北起上海市崇明岛,上跨长江口水道,南至长兴岛。另一座是G40崇启长江大桥,2011年通车,北起南通市启东,上跨长江水道,南至崇明,是上海—西安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长三角高速公路网规划的城际通道,也是上海第一条直通苏北地区的高速公路。一到节假日,这座桥必然拥堵,而崇启公铁长江大桥建成后,将有望分流改善交通。
创造多个“世界首座”
据不完全统计,当前长三角地区共有8个长江大桥工程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当中。
国家发改委发布的《长江干线过江通道布局规划(2020—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规模适度、资源节约的长江干线过江通道系统,建成过江通道180座左右。到2035年,要建成过江通道240座左右。
而中铁大桥局数据显示,截至目前,长江干线和支线已建、在建桥梁超过了200座。
其中,长三角地区是长江大桥的拥有大户,而且创造了多个“世界首座”“世界第一”,实现了诸多桥梁原创技术的突破与应用。如大家熟知的世界首座双连拱六线铁路大桥——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世界首座跨度超千米高速铁路悬索桥——五峰山长江大桥、世界首座跨度超千米公铁两用斜拉桥——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等。
在不断的建设中,长江大桥长度越来越大,难度也越来越大:20世纪60年代修建的南京长江大桥主跨为160米,90年代修建的安徽芜湖长江大桥主跨为312米,如今,正在建设的江苏张靖皋长江大桥主跨达到惊人的2300米。
灵活创造的“中国智慧”
张靖皋长江大桥连接张家港、靖江和如皋三地,跨江段全长约7.9公里,其中南航道桥跨度2300米,是世界最大跨度悬索桥,也是中国桥梁突破2000米跨径大关的“开篇之作”。
张靖皋长江大桥方案经过了多次修改,最早在《规划》中,这座大桥甚至并不存在,而是两个名为“张靖过江通道”和“张皋过江通道”的方案。而据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大桥事业部副总经理王仁贵透露,决定建造张靖皋长江大桥后,最初的设计方案也有多个,为了完成这一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在建桥梁,创造了跨度、索塔高度、锚碇体积等6个世界第一,是一项世界级超级工程。
灵活创造,是“基建狂魔”能迅速制胜的原因之一。正如《规划》中提出,在规划实施过程中,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优化利用通道资源等要求,可针对部分过江通道功能适当调整。
有时候,不造桥也是一种创新。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新洲乡规划建设一座安庆新洲长江大桥,区发改委在研究建设成本和地方财政压力后,选择放弃短期实施桥梁工程,选择投入2.5倍运力的渡船,在解决人民出行需求的基础上,继续研究项目方案,适时启动桥梁项目。
一座座长江大桥的修建,给出了江岸百姓出行的最优解,而长江通道资源的稳步提升,不仅缓解交通拥堵,提升出行体验,更有力促进了长三角一体化。
桥梁网
5. 中铁建大桥局入围国际隧协“超越工程奖”
近日,全球隧道行业“奥斯卡”奖——国际隧协“ITA隧道奖”入围名单公布,其中,广州工程指挥部广州地铁18号线番禺沙溪站至石榴岗站段获“超越工程奖”提名。
国际隧道与地下空间协会(ITA)成立于1974年,是隧道与地下工程专业的国际性学术组织,也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学术组织之一。2024年度ITA大奖共设7个奖项,展示了全球最具代表性的地下工程项目和隧道工程中的创新技术与工法,全球共评选出24项入围提名(入围项目21个,入围人员3人),其中中国共有5项。
公司承建广州地铁18和22号线工程1站3区间的施工任务,线路全长约10公里。其中,番禺沙溪站至石榴岗站段是全线最长区间隧道,全长4.76公里,穿越地层主要为强、中风化泥质粉砂岩地层,盾构始发井地下水与珠江水联通,潮汐作用下水头变化频繁,对施工技术要求极高。同时,盾构沿线下穿河道、高架桥、20余栋建(构)筑物,施工风险较大。
针对上述难题,项目团队提出了考虑潮汐作用的始发井加固、刀盘防结泥饼、盾构隧道上浮控制等技术,实现了土压平衡盾构在富水复杂地层中长距离高效掘进,保障了施工安全及城市重要水系、湿地的生态环境安全。实现长距离穿越珠江后航道(水道宽约480米),创下了全线第一个月进度400米、500米记录,单月完成563.2米同地层全线记录,以及2347.2米不换刀、4000米盾尾不漏浆的记录。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项目团队先后攻克了复合地质条件下的连墙成槽、软弱富水地层矩形顶管机施工、复杂环境条件下超深超宽地铁车站建造、软弱地层大直径盾构下穿江河施工控制、上软下硬及全断面硬岩地层大直径盾构施工建造、近距离下穿建构筑物掘进控制等复杂技术难题,荣获第十五届广东省“土木工程詹天佑故乡杯奖”、广东省“建设工程优质奖”和“建设工程金匠奖”,形成各项专利11项、省级工法2项,发表论文13篇、科研报告数十篇,赢得了社会及业主单位高度赞誉。
据悉,广州地铁18号线属市域快线,全长92.1公里,设计时速160公里,为当时世界最快地铁线路。线路起于南沙区万顷沙枢纽和明珠湾起步区,连接广州天河、海珠、番禺、南沙等区,实现了南沙新区至广州东站30分钟的时空目标,进一步促进了南沙新区、南沙自贸区发展,贯通了粤港澳大湾区南北向的交通大动脉。
近日,在中国钢结构协会组织召开的科技成果评价会上,由中铁十四局参与研发的“高性能装配式钢结构体系创新与智能建造关键技术”科技成果,被专家组认定为国际领先水平。
在现代建筑工程领域中,钢结构技术以其高效、经济和环保的特点成为未来发展的重点。在大空间、大跨度的建筑设计中,钢结构更是因其出色的跨越能力和承载能力而被广泛采用。
盛世国际文体项目为城市大型体育场馆,室内场馆单体总建筑面积约13.8万平方米,整体造型行如流水,钢结构形式多样,总用钢量约2.3万吨,框架钢结构约2万吨,具有高差大、跨度大、曲率大、重量重等特点,存在钢混结构复杂节点、高建钢厚板焊接质量、结构变形监测、空气潮湿环境防腐等技术难点。
中铁十四局联合多所院校团队积极开展科技攻关,通过BIM技术和结构计算软件,解决了传统施工步骤模拟难、数值模拟误差大等问题;研发“竖向同步滑移”工艺,避免顶升倾覆风险,解决了有限空间内钢箱梁安装难题;通过分类分级分块、全程健康监测安装方法,保证了提升精度和平衡,为顺利施工提供了技术支持。
研究过程中,项目团形成授权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22项、省部级工法3篇、学术论文5篇、专著1项,中施企协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小组活动一、二等奖各1项,中施企协第五届工程建设行业BIM大赛三等奖1项。针该科技成果具有技术先进、实用指导性强、降本增效等显著优势。目前,该研究成果已在沈白高铁通化西站项目全面应用,有效解决了钢网架施工难题,展现了强大的技术转移和应用能力。
中国铁建
7. 中铁二十局牵头研究课题荣获中国钢结构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近日,我国钢结构行业最具权威性的5A级全国性社会组织——中国钢结构协会公布了2024年度中国钢结构协会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结果,由中铁二十局长安重工公司牵头研究的“特殊环境下大跨径悬索钢桥施工与控制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课题荣获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中国钢结构协会科学技术进步奖是经国家科学技术部批准的,中国钢结构协会具有影响力、业内关注度高的奖项之一,旨在表彰相关单位对研发钢结构领域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或促进钢结构技术进步作出的显著贡献。
本次获奖的课题主要依托重庆长寿经开区大桥等悬索桥项目展开研究。2021年6月25日,中铁长安重工公司参建的重庆长寿经开区大桥建成通车。大桥主跨739米,双向六车道,是重庆市交通枢纽骨架路网“四纵线”中的重点工程,也是重庆市重要客货运通道。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将形成一套特殊环境下大跨径悬索钢桥建造关键技术,创新性提出了一种钢桥梁悬空施工机构及施工方法,实现钢桥梁复杂空间姿态下的精确定位。通过研发一种全方位桥梁安装调整设备,可带动待调整钢梁实现偏距、里程和高程的调整,提升了建造精度和功效。
该研究成果已在重庆长寿经开区大桥等项目中成功应用,已取得国家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21项,发表论文17篇,著作1部,软著1部,标准2部,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显著,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中铁长安重工公司将以此次获奖为契机,不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在钢结构领域持续深耕,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打造更多优质工程,为推动中国钢结构行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铁建
8. 铁四院9项工程荣膺第二十届詹天佑奖
10月22日,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主办的第二十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颁奖⼤会上,由铁四院设计、监理、咨询的9项工程荣获第二十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至此,铁四院“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增至38项。
其中,汉十铁路崔家营汉江特大桥、昌赣客专赣州赣江特大桥、商丘至合肥至杭州铁路、武汉三阳路越江通道工程四个项目由铁四院主申报。
詹天佑奖是专门为纪念中国近代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而命名的全国性奖项,旨在表彰奖励科技创新与新技术应用成绩显著的土木工程建设项目,是中国土木工程领域科技创新的最高奖项。
由铁四院设计的汉十铁路崔家营汉江特大桥全长13公里,是武汉至十堰铁路的控制性工程,项目设计时速350公里,是目前世界上最大跨度的连续刚构拱组合桥,具有结构刚度大、动力性能好、徐变变形小、工程投资省等优点。大桥攻克了高速铁路大跨度混凝土桥梁高平顺性、高动力性能以及徐变变形控制的难题,研发了“拱肋低位拼装、大节段垂直提升”的施工工法,创新了超大体量、超长悬臂混凝土梁施工技术,成功将我国高速铁路混凝土梁跨度由200米提升到300米,为大跨高速铁路桥梁工程提供了开创性的范例。2021年,大桥荣获“国际桥梁大会IBC铁路桥奖章”,大幅提升了中国高速铁路桥梁的国际竞争力。
由铁四院设计的昌赣客专赣州赣江特大桥全长2.156公里,是世界首座跨度200米以上时速350公里无砟轨道斜拉桥。该桥主桥为半漂浮体系柔性桥,主跨长300米,主塔采用曲线人字型桥塔,塔底以上索塔全高120.6米,首次在柔性斜拉桥上铺设无砟轨道,以其结构复杂、技术难度大,被业内誉为“千里赣江第一桥”。该桥通过技术创新,构建了无砟轨道斜拉桥合理梁型,提出了大跨度斜拉桥变形控制标准,首创无砟轨道铺设高精度控制方法,突破了在大跨度斜拉桥上铺设无砟轨道并通行时速350公里高速列车的技术瓶颈,在我国高速铁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由铁四院设计的新建商丘至合肥至杭州铁路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铁骨干网京港(台)、京沪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东第二高速通道,设计时速350公里,线路纵贯豫浙皖三省,全长794.86公里。项目建设突破了复杂环境基础设施350公里/时通行的关键技术,解决了大跨度桥上铺设无砟轨道350公里/时通行的世界级难题;研制了泡沫轻质土路基建造技术,攻克了临近既有高铁施工限速通行的难题,创建了高铁防护棚洞技术,国际上首次应用于高铁下穿800千伏~1000千伏特高压群,成果由国铁集团、国家电网联合发文在全国推广。
由铁四院设计的武汉三阳路越江通道工程穿越长江,是连接汉口与武昌的复合交通纽带。隧道主线长4650米,设计行车时速60公里,双向6车道。作为世界上首例公轨合建超大直径盾构法隧道,三阳路越江通道工程是城市道路隧道与地铁7号线隧道共用的穿越长江的通道工程,二者上下重叠布置,减少项目用地面积约16万平方米,节约工程投资约8亿元;同时,该项目对公轨合建总体布置进行了一系列创新,设置了公铁共用疏散通道、地铁层分段排烟和体内废水泵房,从而使得隧道断面利用率高达95%。项目创新成果获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在内的各类科技奖十余项,工程获全国优质工程奖以及中勘协优秀设计一等奖。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
9. 中国铁建大桥局5项工程斩获詹天佑大奖
10月22日,第二十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颁奖大会在江苏苏州召开,中国铁建大桥局新建福平铁路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新建浩吉铁路工程、新建商丘至合肥至杭州铁路、重庆市轨道交通环线工程、芜湖长江公路二桥工程获评第二十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此届获奖数量、获奖占比均达历届最高,获奖数量在全系统内排名第五,至此,中国铁建大桥局“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增至22项。
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是我国土木工程领域科技创新最高荣誉奖,该奖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詹天佑土木工程科技发展基金会联合设立,其主要目的是推动土木工程建设领域的科技创新活动,促进土木工程建设的科技进步,进一步激励土木工程界的科技与创新意识,因此,该奖又被称为建筑业的“科技创新工程奖”。
中国铁建大桥局参建的新建福平铁路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横跨福建平潭海峡,全长16.3公里,是世界最长、我国首座公铁两用跨海大桥,大桥下层设计为时速200公里的双线Ⅰ级铁路,上层设计为时速100公里的双向6车道高速公路。针对桥址风大(台风)、水深、浪高、流急及海底倾斜裸岩、孤石、夹层等复杂气象、水文、地质条件难题,建设团队研究出复杂海洋深水作业平台、大倾斜裸岩大直径钻孔桩等施工技术以及强波流力钢吊箱围堰安装等一套复杂海洋环境公铁两用特大桥建造关键技术,该技术成功入选2022年行业年度十大技术创新,并荣获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金奖)等奖项。
中国铁建大桥局施工的新建浩吉铁路三门峡黄河公铁两用大桥主桥梁部为连续钢桁梁,桥梁全长5663.754米,主桥长1142.5米,采用顶推法施工,在建时是世界钢桁梁连续顶推长度最长(1142.5米)、顶推重量最重(43000吨)的连续钢桁梁大桥。建设过程中,研发了钢桁梁长联、多点、同步顶推技术,形成了墩旁无落地支架钢桁梁顶推技术、钢桁梁机械联合快速拼装技术和高墩、超宽墩移动模架安装提升技术3项国内首创技术。以及大直径超长变径钻孔桩施工、深水大尺寸双壁钢围堰精确定位下沉控制、多点连续顶推同步控制、多跨钢梁顶推纠偏控制、高强螺栓施拧质量控制等多项创新技术,有效保证了铁路重载桥梁技术质量。
中国铁建大桥局参建的新建商丘至合肥至杭州铁路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铁骨干网京港(台)、京沪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东第二高速通道,设计时速350公里,线路纵贯豫浙皖三省,全长794.86公里。中国铁建大桥局参建线路全长27.452公里,项目建设突破了复杂环境基础设施350公里/时通行的关键技术,其中太湖山隧道是全线最长、地质条件最复杂、开挖工法最多的隧道,围绕隧道施工开展的科技攻关,项目先后获得多项国家专利发明;施工中创新采用五级沉淀并添加混凝剂的污水处理工艺,为全线亮点工艺。该线的建成通车,使杭州至商丘由11个小时缩短至4个小时左右。
重庆轨道交通环线全长约50.88公里,是集连接铁路、公路、水运、空运多位一体的轨道交通线路,也是当今世界上封闭成环运营里程最长、车辆型式最新、跨江难度最大、换乘数量最多、衔接能力最强的超级轨道交通工程。中国铁建大桥局承建的重庆鹅公岩轨道大桥,位于鹅公岩长江大桥(公路桥)上游约45米处,是南岸区和九龙坡区的重要连接通道。主跨600米,在建时为世界最大跨度自锚式悬索桥。该桥采用了“先斜拉、后悬索”的体系转换施工方法,在国内尚属首例。形成的大跨度自锚式悬索桥先斜拉后悬索施工关键技术,获2022年工程建设十大新技术,并成功入选交通运输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库。
中国铁建大桥局参建的芜湖长江公路二桥工程是徐州至福州高速公路的跨江通道,起点位于芜湖市无为县,终于繁昌县,于2017年12月建成通车,主桥全长1622米。项目对于进一步完善安徽省高速公路网和过江桥梁布局,加强江南、江北之间的联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铁建大桥局
10. 中铁十六局斩获两项詹天佑大奖
10月22日,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主办的第二十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颁奖大会上,中铁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参建的昌赣客专赣州赣江特大桥、广州市轨道交通9号线两项工程荣获第二十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至此,中铁十六局已荣获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25项。
中铁十六局五公司承建的昌赣客专赣州赣江特大桥全长2.156km,是我国首座设计时速350公里大跨度高速铁路斜拉桥。该桥主桥为半漂浮体系柔性桥,主跨长300m,主塔采用曲线人字型桥塔,塔底以上索塔全高120.6m,具有“水深、桩长、塔高、大跨”的特点,以其结构复杂、技术难度大,被业内誉为“千里赣江第一桥”。
大桥在设计施工中创造出5项世界第一,实现了高速铁路大跨度斜拉桥在结构上的重大创新,突破了高铁桥梁大跨度跨越江河的速度极限。全面采用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和绿色建造相关技术,成为了我国现代智能铁路桥梁建设的典型代表,先后荣获“全国建筑业创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全国绿色建造暨绿色施工示范工程”,研究总结的“高铁大跨桥梁无砟轨道变形防控理论级控制关键技术”获2022年度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广州市轨道交通9号线工程起于高增站,途经白云区和花都区,贯穿花都汽车产业基地、广州北站片区、广州空港经济区,止于飞鹅岭站,线路全长20.1km,约呈“几字”东西走向,全线共设11座车站,为世界首条在浅埋岩溶强烈发育地质条件下修建的地铁工程。其中,集团轨道公司承建两站两区间,即花都广场站、马鞍山公园站、花都广场站-马鞍山公园站、马鞍山公园站-清布站盾构区间。
花都广场站-马鞍山公园站区间作为全线最难、地质最复杂区间,先后穿越富水砂层、全断面硬岩、上软下硬地层及岩溶发育区,建设期间多次获优秀工法奖,形成4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对后续类似工程建设具有指导性意义。项目通车运营后,极大改善了广州市北部地区的公共交通条件,加强了花都区和中心城区间的联系,对于完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支撑广州市城市空间布局调整和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铁建
11. 中国土木东非公司荣获第二届工程建设企业施工工法大赛一等奖
近日,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公布了第二届工程建设企业数字化、工业化、绿色低碳施工工法大赛获奖名单。其中,中国土木东非公司马古富力大桥项目的“水中承台吊箱底板一体式柔性止水施工工法”凭借其创新性及出色的绿色环保施工效果荣获一等工法奖。
马古富力大桥项目坐落于非洲最大的淡水湖维多利亚湖畔,该湖不仅是当地居民的主要饮用水源,也是重要的渔业资源宝库。因此,对维多利亚湖生态环境的保护至关重要。为保护非洲“母亲湖”,马古富力大桥项目团队自主研发了水中承台吊箱底板一体式柔性止水施工工法。经过科学的有限元模型分析、精确的受力计算及反复的现场止水试验,项目团队创新设计了一体式柔性止水施工工艺。该施工工艺不仅简化了施工流程、缩短了工期、降低了成本,显著减少了施工过程中对水源的污染,实现了工程质量提升、环境保护和降本增效的目标。2023年央视纪录片《共同的建造》和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纪录片《万里为邻》均介绍了该项目水中承台吊箱底板一体式柔性止水施工工法。
经过4年多的持续施工,目前马古富力大桥项目主桥正在合拢最后阶段,预计将于2024年年底竣工通车,建成后将成为非洲最长的矮塔斜拉桥,有助于减少当地贫困,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下一步,东非公司将继续秉承绿色创新、绿色建造的发展理念,不断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完善创新机制,对标世界一流国际工程企业,实施价值创造行动,推动公司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迈进。
中国铁建
12. 中铁十八局四公司获省级工法一项
2024年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下发了《关于组织开展2024年度山东省工程建设工法评价工作的通知》。这次评审活动申报工法数量为823项,评审通过工法566项,其中典型工法26项,中铁十八局第四工程有限公司编制的工法《基于智能化设备大面积土方填挖平整施工工法》名列26项典型工法中。
针对土方作业施工中施工效率低、施工成本高、安全风险大等问题,本工法采用无人机+智能传感器(激光雷达)的技术对施工地形数据进行采集,自动生成施工区域点位数据,并自动划分填方挖方区域;通过在施工场景中增加GNSS定位基站,在推土机、平地机、压路机设备中增加GNSS接收器、控制器、传感器等智能终端形成智能推、平、压系统,使施工中推土机和平地机可以自动调节铲刀高度精准找平,使压实过程中压力传感器可以自动检测压实度。该施工技术的应用不但提高了施工效率、降低了施工成本,而且为智能技术在施工方面的应用起到了明确的指引作用,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中铁十八局
13. “奋进号”TBM成功创造单机掘进世界最长纪录
近日,中铁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承建的XE输水Ⅷ标大型引水隧洞项目顺利实现全线贯通,标志着“奋进号”TBM历经6年多艰难穿越,成功创造了单机掘进26.521公里的世界最长新纪录。
该隧洞全长34.751公里,分为三段不连续的TBM掘进段和四段不连续的人工钻爆法开挖段。2018年7月4日,“奋进号”TBM完成组装及调试准备,正式开启首段掘进。面对超长距离掘进、超多转场次数、超远步进距离、超高难度施工、超高标准设备维保等诸多挑战,项目团队驾驶着“奋进号”这条长达175米的“钢铁巨龙”,以“短跑速度”完成了“马拉松”赛程的世界级挑战。
攻硬克软,戈壁滩上的“穿山甲”
该项目TBM掘进段合计长度26.521公里,人工开挖段合计长度8.23公里,隧洞围岩主要为片麻岩、花岗岩,全线Ⅱ、Ⅲ类围岩占比高达75.4%,三级以上破碎围岩高达86.8%,硬度高、耐磨耗,部分地段围岩抗压强度达180MPa,TBM将直接与坚固围岩“硬碰硬”,施工战线长、任务重、难度大,设备转场次数多,安全风险极高,对项目施工管理、关键配套设备及配置都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
2019年10月,TBM遇到断裂带突然卡机。经过对围岩的提取,发现前方遇到断层角砾岩和碎裂岩结合体,夹杂断层泥,结构极为松散,对“吃硬不吃软”的TBM来说是致命危险。
项目团队在大量查阅同类型工程案例后,组织图纸会审、现场勘查,部署详尽的地表探测方案,初步制定了“加固-清理-注浆-再加固”的施工方案。为验证其可行性,团队充分依托集团公司院士专家工作站科研基地作用,组织外部专家及参建各方共同研讨解决方案,以“化学灌浆、双管棚超前支护、换填混凝土”等综合措施对围岩进行加固,使破碎围岩不再对刀盘形成挤压。
在加强超前支护的基础上,“奋进号”TBM成功克服了不良地质造成的制约,从最初的单次掘进30厘米,再到70厘米、1米、3米、5米……一步一步走、一米一米推,历经5个月探索,逐步挪出了长达200余米的破碎断裂带。项目团队研究形成《风化蚀变带TBM脱困工法》荣获中国铁建先进工法,为后续施工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TBM第三段施工中,项目团队依托前两段施工积累的宝贵经验,顺利穿越了抗压强度达180MPa的高硬围岩,成功化解了频繁穿越破碎断层带的难题,月均掘进进尺446米,最高月进尺达771米。
同时,项目团队大胆采用新工艺、新工法,不断优化混凝土配合比,通过改进原有劳务用工方式、增加激励等方式,大幅度提升TBM作业效率,将最消耗时长的撑靴混凝土换填由原先平均12小时大幅降低至4小时,成功创造了日进尺40.8米的最快施工纪录。
三进三出,“强筋壮骨”内外兼修
“奋进号”TBM刀盘直径7.83米,整机总长175米,重1500吨,是十六局集团公司针对工程建设需求联合开发研制。相对于传统TBM而言,“奋进号”“特别猛”,它的“钢牙铁齿”可以轻松咬碎抗压强度高达200Mpa的岩石,施工效率可达到普通钻爆法的3至5倍;但它又“特别慢”,由于对地质条件适应性差、维保要求高,在不适合的地质条件下可能寸步难行。
“机器是有感情的,你对它好,它就会用高效率来回报你。”项目常务副经理肖海辉说。
为提高TBM掘进速度,项目团队紧紧抓牢TBM设备“完好率”和掘进“利用率”,规范施工操作,有效开展维修保养,成立专业维保工班每天对TBM设备进行4个小时的强制维保,保证了设备运行状态,延长了主要易损件使用周期,提升了综合使用效率。
掘进过程中,项目部和工区两级技术部门实时对TBM掘进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对TBM工时利用率动态分析优化。工区TBM技术工程师随机跟班进行技术保障,24小时全天候“候诊”,坚持日汇总日分析,项目部周汇总周分析,上下联动,为TBM保持良好状态上了“双保险”。通过现场值班、综合调度、优化工序衔接等措施多管齐下,“奋进号”TBM在完成第二段贯通时,设备完好率仍高达92%、使用效率达到了48%。
在三次大型转场期间,“奋进号”TBM穿越已经开挖完成的人工钻爆段,空推步进距离达6.7公里,在业界极为罕见。为了让TBM以最好的状态迈上“新征程”,项目团队在第三段始发前,为TBM更换了全新的刀盘,并对设备主轴承内外密封圈、外耐磨带进行了换新,主推油缸、撑紧油缸等进行了返厂维修,为设备钻岩增强“抓地力”的撑靴装备了全新的防滑钉,让TBM“身强体健”,在钻岩过程中动作更为稳健。
创新驱动,打造TBM“第二引擎”
“如何管理好使用好TBM,发挥它的最大效率?”“如何避免TBM高配置、高成本、低效率、低效益?”这是项目经理张立龙时常自省的问题。
建设过程中,项目部充分发挥院士专家工作站科研基地、劳模创新工作室、北京交通大学“产学研”联合攻关等优势,全面开展了针对TBM刀具磨损规律、掘进参数分布规律、高效掘进技术、破碎围岩段卡机脱困方法等方面的探索及科研攻关,摸索完善出一套成熟的长大隧洞施工经验,过程中开展的系列课题研究开创了业界先河,在同类施工领域填补了世界空白。
长达8.23公里的人工钻爆段多为Ⅳ、Ⅴ类围岩,围岩破碎且存有多条断层,特别是科沙哈拉活断层长度约220米,围岩自稳能力差,收敛变形严重。项目团队采用预留核心土法施工,减少开挖对围岩的扰动,安全稳定地通过大断层段。
在仰拱施工中,项目团队通过采用滑膜加垫块的方式,成功解决了多种台面需要不同台车的施工困境,将仰拱衬砌施工由原计划的180天缩短至90天,实现了科研创新“小支点”撬动项目整体推进“大成果”。
作为集团首个水利TBM工程,该项目建设过程中锻造培养了一批精通TBM设备机、电、液维修的技术队伍,充分彰显TBM施工的智能化、信息化、高效化,为中国铁建开展高原铁路建设先行先试、科研立项采集了丰富数据、积累了宝贵经验。
项目团队“零距离”打造的院士专家工作站科研基地,成为集团公司唯一一个A类新技术开发资助项目,在SCI、EI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篇,已授权发明专利8项,累计完成10余项TBM适应性改造。项目团队先后获得业主大小嘉奖10余项,荣获中国铁建“工人先锋号”,集团公司“第二批示范党支部”、第六届“央企脊梁·员工榜样”团队等诸多荣誉。
中国铁建
14. 科技赋能智慧建造 跑出施工“加速度”
在中国铁建“大干一百天”的强劲号角下,中铁城建横沥岛2021NJY-12地块项目迅速响应,凭借BIM技术的深度应用,不仅大幅提升了施工效率,更确保了工程质量与安全,以智能建造赋能项目高效优质推进。
在横沥岛2021NJY-12地块项目的施工现场,BIM技术不仅是一项技术工具,更是项目高效推进的“智慧引擎”。该项目将BIM技术应用与6、7号楼的装配式结构、深化排版紧密结合,通过三维场地布置、管线碰撞检测等手段,实现了施工方案的全面优化。该项目团队采用逆向思维,从顶部向下逐层优化梁高、管线走向及结构布置,这一创新方法在确保功能需求的前提下,找到了最优解,避免返工,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
在地下室梁道建筑面净高的优化设计中,项目团队首先对现有净高进行全面测量与评估,并深入分析了影响净高的关键因素。随后,他们从使用需求出发,确定最小净高要求,并采用逆向设计思路,逐层优化梁高、管线布置。团队通过结构计算与优化,合理降低梁高;采用综合管廊、管线桥架等方式,集中布置管线,减少空间占用;利用BIM技术进行三维建模,精确模拟不同设计方案的净高效果,经过与设计方沟通讨论,最终选择出最优方案。这一系列措施不仅提高了净高利用率,更为后续施工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BIM技术安装工程优化排布方面,项目团队利用BIM软件创建了地下室的三维信息模型,包括建筑结构、机电设备、给排水系统等所有安装对象。通过碰撞检测与协调,成功识别并解决了各安装专业之间的空间冲突,在满足净高要求的同时,确保管线布置的合理性和高效性。在优化排布过程中,团队充分利用BIM技术,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和操作空间,对管线走向和设备位置进行了精细调整,从而实现了安装工程的优化排布。优化后的方案不仅提高了施工效率,更降低了安全风险。
据该项目技术负责人马雪涛介绍,得益于BIM技术的深度应用,横沥岛2021NJY-12地块项目在大干过程中,成功缩短了工期约17天,顺利实现了业主下达的节点目标。
此外,项目团队还积极探索其他技术创新,如单面支模穿墙螺杆加固装置、多源固废协同处置的原位固化技术等,为施工大干保驾护航。这些创新技术的应用,不仅解决了复杂的技术难题,更实现了降本增效的目标,为项目快速推进注入了强大动力。
接下来,他们将继续以“大干一百天”为契机,精心组织、铆足干劲,以冲刺姿态打好施工建设的百日攻坚战,通过技术创新和科学管理,不断推动智慧建造向更高水平迈进,确保高质量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中国铁建
15. 穿黄隧道智能化建造推动我国盾构施工技术创新发展
近日,国家最高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等9名院士和10余名行业专家齐聚泉城,参加济南黄岗路穿黄隧道工程专家咨询会,为工程建设“精准把脉”。专家组认定中铁十四局承建的该隧道,为目前世界最大直径水下盾构隧道,隧道建造过程高度智能化、机械化、绿色化,对推动我国水下交通隧道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将推动我国盾构隧道技术往前迈出一大步。
济南黄岗路穿黄隧道是继济泺路黄河隧道、济泺路穿黄北延隧道后,中铁十四局在济南承建的一条特大直径穿黄隧道。隧道全长5755米,其中盾构段长3290米,盾构机开挖直径17.5米,开挖断面面积达240平方米,比半个标准篮球场还要大。该隧道“山河号”盾构机已于今年9月1日开始掘进施工。这种特大断面对隧道的施工建造、管片预制及成型质量控制、安全下穿悬河等都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代表着当前我国盾构隧道向着更大直径、更长距离、更高水压、更大埋深迈进。
该隧道是万里黄河之下第一条采用单洞双层设计的隧道。钱七虎介绍,特大隧道的建设在节约空间资源等方面已形成独特优势,尤其是对于岸线资源比较紧缺的地方,一条隧道既节约成本,也实现内部空间的充分利用。
技术创新是引领盾构隧道智能建造的关键因素。中铁十四局充分发挥大盾构核心技术优势,联合相关单位量身打造“山河号”盾构机,并为机器配备了超前地质预报、地层界面识别、气体环境监测、刀具磨损检测装置、同步注浆检测和辅助决策支撑系统等“五官一脑”智能化装备系统,就像安装了火眼金睛、听波聪耳和钢牙神经等,总装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掘进期间,项目建设团队将围绕穿越悬河大堤沉降控制、特大断面管片上浮控制、海量废弃浆绿色高效处理等关键技术开展科研攻关,为隧道顺利建设提供坚强技术保障。
目前,随着我国已掌握大盾构施工关键技术,通过地下空间开发技术打造世界级超级隧道群迈出新的步伐,涵盖水下隧道勘察设计、盾构施工和大型装备制造等全产业链,将为解决城市发展空间受限难题提供一整套解决方案。
中铁十四局党委书记、董事长周长进表示,早在2019年,该企业就成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并邀请钱七虎担任特邀指导院士,通过多年努力,专家咨询体系日益完善,院士专家团队为重大方案、重大课题“把关号脉”,为推进隧道强国建设、树立中国大盾构品牌汇智聚力、蓄势赋能,创新成果成功应用在济南黄河隧道群、青岛胶州湾第二海底隧道、深江铁路珠江口隧道等跨海、越江、过河、开山、穿城等重大项目,为中国大直径盾构隧道智能化、绿色化建造做出了突出贡献。
中国铁建
16. “智”造装配式桥梁 “数”立新建造标杆
近日,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公布2024年度山东省工程建设工法,中铁十四局深汕西高速改扩建项目公路桥梁装配式墩梁一体拼装施工工法获山东省优秀工法、山东省工程建设典型工法。
该项目研制的墩梁一体化架桥机长110米,总重284吨,采用双主梁、四支腿、两天车结构形式,配备墩柱支撑牛腿、墩柱翻转支架、盖梁挡浆抱箍、盖梁安装支架、智能定位系统等辅助设备,可满足预制墩柱、盖梁、箱梁流水化架设施工,适用于30米跨径及以下小箱梁、双T梁和40米跨径160吨普通公路T梁架设。
“智能型墩梁一体化架桥机具备墩柱安装支架、盖梁安装支架的吊装、定位、安装功能,无需借助其他起重设备。在施工时,通过智能导航初定位系统对天车运行导航,使墩柱进入激光精定位范围,再由激光精定位系统引导墩柱精确就位。一体机动作由遥控器控制,减少了人员近距离观察及操作的时间,提高了施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该成果主要完成人胡世权介绍。
据悉,一体机整机过孔采用托辊轮箱驱动,过孔时稳定性好、适应纵坡能力强,多支腿自动吊挂走行,设备自动化程度高,减少了人员投入。相较于传统架桥机,墩梁一体化架桥机增加了可调节的前辅助支腿,采用电动导链+内外套柱+顶升油缸的方式,满足高度较大的快速调整和较小高度的微调。
此外,建设团队还研发出了墩柱支撑牛腿、预制墩柱翻转支架、预制盖梁安装支架等一系列辅助施工设备。这些设备不仅适用于预制墩柱、盖梁、箱梁流水化架设,还适用于普通公路桥40米T梁架设,并且能够实现两种不同工况自由转换。
经中国铁建鉴定,此工法关键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先后获得中铁十四局优秀工法一等奖、中国铁建优秀工法一等奖、日照市工程建设工法、山东省优秀工法和工程建设典型工法。
“该工法符合预制装配式桥梁“机械化、智能化、绿色、低碳、环保”的发展理念,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下一步,我们将积极应用推广此工法,助力建筑业绿色低碳发展。”胡世权表示。
中国铁建
17. 世界最大吨位非对称曲线斜拉桥成功转体
近日,我国桥梁建设再次迎来重要突破。由中国铁建铁四院设计、中铁四局承建的万吨非对称曲线斜拉转体桥——江西九江快速路跨庐山站转体斜拉桥顺利完成转体施工,标志着我国桥梁建设技术迈上新台阶。
九江快速路跨庐山站转体斜拉桥是九江中心城区首条高架桥快速路的“咽喉工程”,全长465米,桥面总宽度42米,设计为双向8车道,上跨昌九城际铁路、京九铁路、武九铁路、京港高速铁路及其联络线(在建)等在内的共14股铁路线路。
转体工程中,两幅分别重逾4万吨的单幅转体桥顺时针旋转约96度和93度,用时120分钟转体成功后顺利“牵手”,跨越14股铁路线路。
据铁四院大桥设计负责人周继介绍,设计团队攻克了复杂环境下超宽超重非对称曲线斜拉桥转体施工关键技术,通过综合运用BIM、三维可视化交底等新技术、新工艺,全方位精准控制转体施工应力和位移,确保转体桥成功转体。
九江快速路跨庐山站转体斜拉桥的成功转体,为九江快速路(一期)工程年底建成通车奠定了基础。未来的九江快速路将连通九江长江大桥、九江庐山高铁站快速交通网,对进一步优化九江路网布局、促进九江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新华社
附件【《科技动态》2024年第8期.pdf】已下载1次
责任编辑:李乐诗 谢宝义
审 校:王 辉 李占华
电 话:35275 35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