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 讲 人:张文琦博士、李申曦博士
汇报时间:10月26日(周四)下午2:30分-5:30分
汇报地点:科技楼312
主办单位:科技处
协办单位:语言文化学院
报告题目一:荷尔德林解释中的三种神圣化倾向
报告摘要:
本报告主要介绍了在荷尔德林研究复兴过程中,神圣化解读倾向的三个主要代表立场:第一即信仰主义,它对应的研究范式是基督教解释。第二即行动主义,它对应的研究范式是政治性解读。第三是自然主义,这个立场以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解读为代表。最后从解构主义的立场对上述解释路径进行反思。
个人简介:
张文琦,语言文化学院中文系,讲师,文学博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主要研究方向:外国文学,西方文论,比较文学。发表学术论文数篇,翻译文章数篇。曾担任《世界汉学》助理编辑。2018-2019年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交流一年。
报告题目二:礼乐制度下的《诗经》新解——以《诗经·周南·葛覃》为例
报告摘要:
《诗》是周代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对其诗义进行清晰的解读,需要从礼义、乐义对其施用场景进行还原,方才能够理解诗之本义。《葛覃》治葛、师氏、归宁等描写均透露出其与昏礼有关。葛之长成、女子受教于师氏,需历经三月,若以庙见礼释之,则能更好地解释这首诗的主旨。孔子熟悉这一礼制,故言此诗合乎人性、人情,意为嫁入夫家而不忘父母的人之常情。诗篇原本描述的是初嫁女子行庙见之礼而成妇的过程,齐、鲁、毛对于诗旨的解说纠结于已嫁与未嫁,逐渐偏离原义。《齐诗》言其为已嫁,《鲁诗》以之为未嫁,两者差异甚明。《毛诗》试图调和两说,言为妇道,事夫念亲之思遂曲解为后妃勤俭的本性,从而使诗旨确立为"后妃之本"的解释。后世学者不断推衍诗义,使得其阐释愈行愈远。
个人简介:
李申曦,语言文化学院中文系,讲师,博士。在CSSCI、北大核心等国内重点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参与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项、参与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2项,国家社科后期资助项目1项,主持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1项,参编《初级国学读本》。指导学生获华北五省及河北省人文知识竞赛荣获一等奖及专项奖,并获“优秀指导教师”称号。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
科技处
2023年10月24日